文化遗产法教席成果《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出版!
日期:2024/06/15 15:40:54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编写的著作《文化遗产法:中国与世界》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项目重要成果,由教席团队与国内外文化遗产法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合作编写。

内容简介:
文化遗产不仅是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见证,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和多方利益的权衡和博弈,不可避免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对本国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加以规范,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机构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台了许多重要国际公约和其他法律文件,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律框架。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支持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的各项工作,加入了其推出和倡导的绝大多数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积极承担保护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责任,并建立了以《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文化遗产法制体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法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先后启动《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全面修订工作,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列入立法计划,为建立体现中国特色、顺应国际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全书在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或推动出台的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2001年《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主要文化公约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公约所涉不同问题为线索,对中国与英、美、法、意、德、澳和波兰等国家实施公约的具体制度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为正确认识上述公约精神、不断完善有关国内法实施机制,以及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更好地维护我国权益提供有益参考。
教席团队选择了国家组织形式、法制体系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在实施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方面各有特色的若干国家为样本展开比较研究,并尽可能邀请该国知名专家撰写相关内容,以确保有关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外国专家撰写的内容由团队中具有该国留学经历、具备较好语言基础、且对该国文化遗产法制体系较为了解的中国学者加以翻译和校对,对有些难懂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还添加了译者注,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本部分内容来源于该书“前言”部分)
作者团队:
该书作者团队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波兰奥伯莱大学和意大利维罗纳大学等高校从事文化遗产法研究的专家学者。全书由王云霞、胡姗辰负责统稿。
作者简介(以撰写章节为序):
王云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外国法律史。
胡姗辰,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团队成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比较法、人权法。
钟慧,厦门大学法学院、南海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法、海洋法、文化遗产法。
高升,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私法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文化遗产法。
刘丽娜,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
李源,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德保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
郭萍,旅德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
霍政欣,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钱端升讲席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法、文化遗产法。
陈锐达,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伟芳,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环境法、文化遗产法。
田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权法、民族法、文化遗产法。
刘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索菲·维涅洪(Sophie Vigneron),英国肯特大学法学院(准)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和文化遗产法。
泽巴·法拉·哈克(Zeba Farah Haque),英国肯特大学教学项目管理人员、国际环境法和人权法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公法、欧洲法、文化遗产法。
克莱门汀·博里(Clémentine Bories),法国图卢第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公法、欧洲法、文化遗产法。
弗洛朗·卡尼尔(Florent Garnier),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罗马法。
塞布丽娜·费拉齐(Sabrina Ferrazzi),意大利维罗纳大学法学院比较私法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法。
艾丽西亚·雅吉尔斯卡-布尔杜克(Alicja
Jagielska-Burduk),法学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财产法教席”主持人。研究方向:艺术和文化遗产法。
皮奥塔·斯泰克(Piotr Stec),波兰奥伯莱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文化遗产法。
安娜·菲利帕·弗尔多利亚克(Ana Filipa Vrdoljak),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法与文化遗产教席”主持人。研究方向:国际法、文化遗产法。
章节目录:
绪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王云霞、胡姗辰)
第一部分
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制定与发展
武装冲突与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钟慧)
文物非法贩运及其返还的国际法规则(高升)
世界遗产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胡姗辰)
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刘丽娜)
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胡姗辰)
第二部分
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实践考察
英国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六项文化遗产公约的实践(索菲·维涅洪、泽巴·法拉·哈克)
美国文化遗产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李源)
法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克莱门汀·博里、弗洛朗·卡尼尔)
意大利文化遗产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公约的回应(塞布丽娜·费拉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公约在德国的实施(郭萍)
波兰文化遗产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艾丽西亚·雅吉尔斯卡-布尔杜克、皮奥塔·斯泰克)
澳大利亚文化遗产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安娜·菲利帕·弗尔多利亚克)
第三部分
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在中国的实施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遗产法的基本框架(王云霞、郭萍)
武装冲突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霍政欣、陈锐达)
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国际公约在中国的实施:成就和问题(王云霞)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与实践(李伟芳、胡姗辰)
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田艳、刘迪)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与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刘丽娜)